酒泉汽车仪表改装店,酒泉汽车仪表改装店电话
摩托车能跑长途吗?
跑长途最好选择性能可靠的车!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被扔在路上那可就杯具了!其次是要考虑油箱容量以及加油站的位置,装备,护具一定要到位!还有就是要考虑到突发状况的处置!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摩托车还是能跑长途的!
车子没毛病,做好准备工作的话,不是问题,但是弯梁摩托车排量小,发动机散热不好,不宜使用太高的速度来跑长途,而且油箱一般就是四升左右,很难跑超过200公里的里程,可以改加一个副油箱,或者你要规划好跑长途的路线,预计好加油站位置等等,请关注:容济点火器
弯梁跑长途,车速控制在六七十码以内比较合适的,同时跑一个小时要注意休息一下,这样长途变成很多个短途来处理,比如休息10分钟,人车都得到合理的休息。
摩托车作为和汽车一样使用汽油的内燃机动力二轮车辆,只要加注燃油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,对于长途当然不在话下,只不过对于一些距离比较长的长途来说,车辆需要提前检查检修,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,几千公里的长途也不在话下。
对于题主提供的车辆是铃木110,具体车型没有细说,根据我的经验,铃木110比较大可能是弯梁车,因为铃木早起出的几款弯梁车都是110排量的,譬如铃木赛驰、胜哥、畅迪等等都是110cc排量的单缸风冷弯梁车,弯梁车和跨骑车差不多,都是需要挂挡的,只不过弯梁车有自动离合,除了这一点其他的和跨骑车一样。再加上又是铃木的技术,所以动力系统的耐久度是没有太大问题的。
那么骑这样一款车在长途之前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呢:
1.规划路线
摩托车续航能力有限,尤其是轻便的弯梁车,油箱容积一般,所以***去哪里摩旅之前,提前把沿途有的加油站以及加油站之间的距离规划好,准备好两桶油的两张加油卡,因为一些小地方加油站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像城市里这么规范,没有人加油的时候,只要有加油站就自己去加油。
2.对车辆进行检修
检修主要是检查车子容易磨损消耗的地方,譬如链条磨损的情况,是否调节过长了;还有就是机油的使用情况,如果不是全合成的机油,3000公里就需要更换,长途前如果差不多了,那就更换新机油再出门。
3.长途中需要注意的
每天要养成检查车子的习惯,检查的地方有几个方面,一个是聊天是否干涩,如果干涩了就要及时加链条油,不然容易加速磨损最严重的可能会断裂;还有一个就是要随时关注车子的油表和续航里程,如果油表一半以下,看到有加油站就去加油顺便休息,避免因为没有油而抛锚。
总的来说,只有不能到达的人,没有不能到达的车,只要是主流品牌的车辆,正常维护保养的情况下都是不会出问题的,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出发吧。
请关注:明说汽车那些事,和你分享更多精彩内容!
我是骠骑府!多家摩托车媒体特约撰稿人,为你解答摩托车问题!欢迎关注!
题主的问题补充里面描述铃木110摩托车能跑长途吗?首先要确定下长途的定义,骠骑府个人的看法是总距离超过1000公里才能叫做长途,也欢迎大家对此发表见解。题主所说的铃木110指的是这款车吗?如图。
那么答案当然是能!没问题。
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摩托车,都可以跑长途,有人骑弯梁跑过西藏,来回距离超过6000公里,够远了吧?
出发前建议检查车辆状况,该换的易损件就换,该维修的就得修,免得万一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抛锚,那感觉……保证酸爽!
弯梁车一般速度都不会很快,因为排量毕竟只有那么大,保持60–70的巡航速度即可,不用太赶时间,节奏尽量从容一点。
另外,建议不要晚上赶路,尤其是下雨天,能见度低不说,路况不熟极易出事。
虽然说只要不去新疆***,以弯梁的续航里程足够骑到下一个加油站,但是对于一箱油能跑多远,最好还是心里有数。
建议每1.5到2个小时休息一下,连续赶路最怕的就是疲劳,车也可以休息一下。车上最好带一个床单,加一把伞,累的时候可以坐路边短暂休息一下,伞可以遮下太阳,也可以当雨,骠骑府摩旅时是必带这两样。
另外常用的一些备件也带一点,例如补胎的工具,打气筒,油门线,备胎,保险丝等,有备无患。其他一些常用药物也可以带一点,例如创可贴,感冒药,藿香正气液等等,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,可以对付一下。
谢谢邀请,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迁就,摩托车是当然可以跑长途的,及时是小踏板摩托车也是可以的,更别说是125或者更大排量的车了,不管是什么车只在乎骑着的人,因为跑长途对车对人都是一个考研,尤其对人的体力和外界环境因素,
由于本人身高不够,所以只能骑踏板摩托车,我的车是巧格i,我们一同出发的有两部车领一部是150的,来回共计跑了有600多公里,去的时候没看时间,走走停停,回来的时候,早上九点半吃完饭就出发了,回来的时候2点半就到家了,路上注意安的是小车油箱有点小,如果真的出远门的话,建议带个小油箱,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nrdw.com/post/13281.html发布于 07-05